English

牛、狮子、深圳人

——走向公众的城市雕塑
2000-11-25 来源:生活时报 艰苦岁月 广东 潘鹤 我有话说

在这里我为大家讲有关雕塑的三个故事:牛的故事、狮子的故事和深圳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发生在中国的年轻城市深圳,我希望通过这几个故事,以及与这些故事相关的图片来说明二十年来,中国的雕塑艺术发生了哪些变化?中国的雕塑家们做了一些什么?

一、牛的故事

1998年,深圳市政府做出一个决定,把这个城市的象征——《开荒牛》的塑像由市政府的院内搬到大门外的小广场上,这一举动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从1984年到现在,历时14年的关于这个牛的故事才最终划上了句号。这件深圳最著名雕塑的搬迁,看起来只是一个位置的挪动,但是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看,这是一个意味深长的举动。

1984年,建设初期的深圳决定做一件雕塑,来反映这个城市的建设者对于建设深圳经济特区这样一个新创举的理解。当代中国最著名的雕塑家之一潘鹤教授承担了这个工作。潘鹤教授选择的是牛,这个中国人最熟悉的农耕文化的符号。牛是中国农民的宝贝,从古到今,中国人通常将人的许多优秀的品质附着在牛的身上,如憨厚勤劳、不图回报等等;将一个人比喻为牛,在中国是很高的赞赏。潘鹤教授认为,深圳的建设者也像牛一样,他们任劳任怨,不图回报,为了挖掉穷根,破除旧的观念在这块土地上辛勤地开垦。

富于戏剧性的是,潘鹤教授的美意并不为所有的人理解,他们并不反对潘鹤教授的立意,而是对雕塑这种方式感到陌生和不理解。当时一位负责审批政府财政支出的官员反对建设这件雕塑,他的理由是:为什么建一个假的牛比买一头真的牛还要贵,他认为这是浪费。潘鹤教授和他的上级官员跟他作了很多的解释,说这是一件铸铜的艺术品,以一头真牛的价值无法与之相比,但他仍然坚持不同意拨出这笔经费。直到后来,愤怒的市长将他调离到其它的工作岗位,牛的费用才得以落实。这个现在看起来近乎笑话的故事,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初有关城市雕塑的状况。古代中国,没有城市雕塑的传统,深圳由一个偏远的小镇在走向城市的过程中,许多人对为什么要建设城市雕塑的不理解,这并不让人感到奇怪,中国的其他地方也有类似的情形。

牛的故事到这里并没有完,当时在建设开荒牛的时候,更多地想到的是让这件作品成为政府官员的警策和象征,没有考虑和城市公众的关系,牛的塑像建成以后,获得了全国美展的金奖,受到了深圳乃至全国的欢迎,牛的意象和特定的蕴含在公众中引起了广泛的共鸣,但是绝大多数的市民只是在电视或者图片上看到它,因为政府大院的警卫制度,使普通市民不能随意地进入院内和他们所喜爱的《开荒牛》拍一张照片。随着这尊雕塑的名气越来越大,市民们通过各种途径,不断反映他们要求将牛迁出政府大院的要求。然而,一尊雕塑建成了,要搬迁它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直到1998年,市民终于如愿以偿,开荒牛来到了市民中间,《开荒牛》的位置放置的变化,与中国城市雕塑不断走向公众的历史进程不会是没有关系的吧!

开荒牛的雕塑在艺术上,与80年代的深圳市其他主要雕塑一样,大多数采用的是现实主义的雕塑语言,它们通常以具象手法,通过易于辨识的人物、动物来讲述一个故事,寄寓作者想表达的思想和观念。例如《艰苦岁月》、《女娲补天》、《林则徐》、《后羿射日》、《山鬼》等等。这些作品,说明了深圳在这个时期的城市雕塑与二十世纪中国主流雕塑的继承关系。

二、狮子的故事

进入90年代以后,深圳的城市建设有了一个高速度的发展,这个时候的城市雕塑概念已经被广泛接受,前一个时期的那种假牛为什么比真牛还贵的笑话再也听不到了。在深圳,发展城市雕塑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可是如何建设城市雕塑,建设什么样的城市雕塑仍然是一个问题。

这里,我们所讲的狮子的故事,就是想表明,在一个转型期的社会里,各种观念陈杂,各种样式并置的实际情况,以及这种情况给城市的公共艺术所带来的影响。

深圳是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深圳不仅引进了外来的科学技术,也引进了外来的雕塑文化,我们可以看到深圳的许多雕塑有着明显的模仿痕迹,模仿的过程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是很难避免的。

可是另一种现象更加引人入意,这就是城市街头大量狮子的出现。这些狮子多半在金融、证券以及一些企业的门口,它们或是铸铜的,或是用石头雕琢的,它们的造型是模式化的,有着一定之规,在大门的两边以雄雌相对的方式出现。如果说,深圳这个城市不断在朝着国际化的目标迈进的话,这些狮子则是非常不国际化的,它建造的基础是置根于民间的约定俗成的古老习惯。外形凶猛的狮子具有镇宅的功能,它可以驱逐邪气,为主人带来好运。在中国,早在东汉时期,也就是在两千年前,古老的雕塑艺术中就出现了狮子的造型,经过了漫长的岁月,狮子这种符号,始终没有被中国人所抛弃。尽管在这个城市全部都是新的现代建筑,但是这种狮子的造型却和它们共生,并成为风气。

这种不协调让不少的雕塑家痛心,他们认为这是缺乏文化的一种表现,他们希望能够通过某种方式,阻止这种现象的发生,并拆毁已经建好的狮子,但是,这些人所希望的并没有发生,狮子仍然在建造着,这不妨碍狮子的主人同时追逐着时髦的现代生活。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在这个城市里,一些十分西方化的雕塑也在建造着。

狮子的故事是一个引人思考的问题,在深圳这个城市里,狮子不是一个美学的问题,也不是一个功能的问题,它是一个社会心理学的问题。一种古老的雕塑样式在中国十分年轻而又十分现代的城市里顽强的出现,显然它们有广泛的大众文化心理的支持,这些狮子让我们无法简单地面对,我们无法简单地做出判断,狮子的出现是必要的,还是不必要的。狮子的故事让我们思考,传统与现代城市的关系,什么是我们能够改变的,什么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什么又是这个城市所需要的?

三、深圳人的故事

1998年,深圳市的城市规划、土地管理部门决定将城市的14块公共空间改造成街心花园。戚杨建筑与规划设计顾问有限公司承担了其中园岭社区公共空间改造的规划和设计工作,于是引出了深圳人的故事。

在这个项目的规划设计中,戚杨公司认为,过去的城市规划和设计通常都是规划师和设计师塞给社区居民什么,他们就要什么,这一次,他们提出了一个新的设计口号:“让社区的居民告诉我们做什么”?他们设计了详细的调查问卷,征求了近百名社区居民意见,后来决定在这个地方做一组平民的雕塑,他们与深圳雕塑院的艺术家合作,进行商讨,取得了高度的共识,经过不断深入的讨论,方案越来越细致和完备,当这个叫《深圳人的一天》的设计方案在深圳城市规划展示厅与市民见面的时候,得到了市民的肯定。

在实施方案的时候,设计师和雕塑家选定了1999年11月29日,和过去总是挑选“黄道吉日”不一样,这是随意挑选出来的普通的一天,在这一天,由记者、设计师和雕塑家所组成的几个寻访小组,遵循陌生化、随机性的原则,分别寻找18个生活在这个城市的不同层面的普通人,例如,清洁工、退休老人、教师、服务员、外来求职者、工人、政府公务员等。应该说,每一个人都是一个故事,这个寻找的过程既是公共艺术活动的一个部分,也是一个社会学的调查,它可以测试出公众对于雕塑的态度,特别是当雕塑的主人公由过去的英雄、名人变为普通市民,变为他们本人的时候,他们对此的态度是一个令人感兴趣的问题。

寻访的活动是成功的,在寻访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小故事,这些故事的背景都和这个特定的时代,和每个人的不同的生活状态有着密切的关联,而这正是活动的策划人的目的,他们正是希望以十分真实的态度,反映出这个时代生活的原生态。让雕塑像化石一样,真实地保留住历史的一个片断。在征得这18个人同意的前提下,他们的真实姓名、籍贯,和工作单位都将镌刻在各自的塑像旁边。在人物的塑造上,他们提出将“雕塑家的作用降到零”的口号,这当然是一个比较极端的说法,它的意思是,要求雕塑家不要像过去一样,只是将模特作为自己的工具,利用他们来表现自己的观念、技巧和手法;现在要求雕塑家最大限度地尊重模特,以最忠实的方式,将人物原样翻制出来。

除了18尊与真人等大的青铜塑像外,人物的背景墙上,还雕刻有“数字的深圳”等有关资料,这一天城市生活的有关资料,如蔬菜价格、股价行情、天气预报、空气质量、电影预告等所能收集到的各种数据都将尽可能地反映上去。同时,背景还有音响系统,它将这一天的电台广播录音在现场滚动播放。

这就是目前正在发生的深圳人的故事。在中国,深圳是一个新的移民城市,这个城市缺乏历史,缺乏故事,城市的规划者、建设者和雕塑家希望面向市民,留下有关这个城市生活的故事和记忆。这些故事在今天看起来也许是极其普通的,但随着岁月的流逝,他们将会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在今天的深圳,除《深圳人的一天》外,还出现了其他与公众生活密切相关的作品,例如在深圳著名的旅游区华侨城的《都市风景线》,也受到了深圳市民和外来旅客的欢迎。

正在发展中的深圳城市雕塑,表达了艺术家对于城市、生存和居住的环境和雕塑家历史责任的思考,如果狮子的故事是一个古老的故事,牛的故事是昨天的故事,那么深圳人的故事则是今天正在发生的故事,让城市雕塑真正走向公众,让公众获得越来越多的参与机会,是深圳雕塑家的愿望。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